你聽說過搖擺舞(Swing Dance)嗎? 你的第一個反應可能會是蛤? 那是什麼?相信第一次聽到搖擺舞這個名詞,你可能會有滿腦袋的問號。

搖擺舞是一種源自於美國紐約哈林區的舞蹈,並且伴隨著當時的搖擺爵士樂孕育而生。

搖擺舞目前在台灣還不是這麼廣為人知,甚至有不少人會把社交舞直接與國標舞畫上等號,但這樣的概念並不正確,社交舞並不只有國標舞,也並不只有搖擺舞,只要是有舞伴兩兩跳舞的舞蹈都屬於社交舞的範疇。

本篇文章是為搖擺舞(Swing Dance)新手入門而撰寫的終極指南,只要認真看完這一篇文章,相信你一定能掌握搖擺舞的大致輪廓。

搖擺舞 (Swing Dance)

在開始介紹搖擺舞之前,我想先讓你看一支影片,這樣你對搖擺舞會更有感覺。

這部影片是由兩位我很喜歡的舞者所做的表演,分別是Thomas Blacharz & Alice Mei,就讓我們來欣賞這支賞心悅目的影片吧。

看完兩位大師級舞者所做的表演,如果你也喜歡這樣的舞蹈風格,那麼恭喜你找到適合自己長期經營發展的舞蹈了,歡迎加入搖擺舞的大家庭。

搖擺舞歷史 (History of Swing Dance)

Swing Dance中文稱為搖擺舞,起源於美國1920到1940年代,搖擺舞伴隨著搖擺爵士樂孕育而生,並在這段期間達到了巔峰,這時期因此有個響亮的稱號叫”爵士年代”,而跳搖擺舞的舞者稱為Swing Dancer。

你有看過大亨小傳的電影嗎?

在那紙醉金迷的年代,Gatsby與Daisy相遇的一場美麗錯誤,為愛與階級築起的城堡、收集的美國夢拼圖,隨著Gatsby逝去灑落一地,看完讓人心裡一揪難以釋懷。在電影中,好幾幕場景都可以看到搖擺舞的身影,至於屬於哪一種搖擺舞就先賣個關子。

搖擺舞特色

比起搖擺舞的發展歷史,想必你更想知道這舞蹈究竟如何呢? 如同搖擺爵士樂歌曲中必備的即興橋段,搖擺舞完美傳承爵士樂自由的精神,完全依靠當下音樂感受到的情緒,隨著音樂踏起輕盈的腳步。

穿著漂亮的洋裝與帥氣的紳裝,在晚上略微昏暗的復古路燈下開心的跳舞,多麼美好的一個畫面阿。

看到這你可能想問搖擺舞到底難不難學呢? 應該這麼說每種舞蹈要跳好、跳漂亮都不容易,但搖擺舞在入門門檻上,與其他舞蹈相比是要相對容易學習。

即使完全沒有任何舞蹈基礎也能快速上手,我一開始也是完全沒有任何舞蹈基礎去學習,所以初學的朋友完全不用擔心。

搖擺舞是社交舞

搖擺舞本身屬於社交舞的一種,因此除了跳舞之外認識新朋友,或老朋友跳完舞喝點小酒聊天也是其中的樂趣,如果你是外向的朋友那這邊完全就是為你量身設計的主場。

對於內向的朋友可能會稍微害羞不過不用擔心,這邊的人都很好相處,在搖擺舞圈分享歡樂是很重要的核心價值,因此我相信每個人來這都能享受到自己最舒服、最棒、最歡樂的時光。

搖擺舞種類 (Swing Dance Style)

接下來,我們來聊聊搖擺舞。就如同前言所說,搖擺舞來自於美國紐約哈林區,但你可能不知道搖擺舞只是這類舞蹈的統稱。

其實它的下面有好幾種不同的舞風,而這些舞風因為招式動作和舞蹈基礎類似,因此被歸類在搖擺舞家族中。

而台灣目前常見到的搖擺舞有林迪舞(Lindy Hop)、查爾斯頓(Charleston)、爵士獨舞(Solo Jazz)、巴爾博亞(Balboa)和布魯斯(Blues)。

另外,還有Shag、布吉伍吉(Boogie Woogie)、西岸搖擺舞(West Coast Swing)、吉魯巴(Jitterbug)及其他搖擺舞風,但台灣有在跳這些舞風的舞者相對的少。

順帶一提,你可能還會聽過一種舞風叫作東岸搖擺舞(East Coast Swing),它是1940年代美國當地舞蹈教室開發出來的舞風,簡單來說這種舞風就是簡化版的林迪舞,因為林迪舞對於當時的民眾而言太難了,不好推廣和教授給一般大眾,因此便衍生出這樣的舞蹈風格。

但其實你比對林迪舞和東岸搖擺舞,會發現兩者很多地方都很類似,最大區別在於東岸搖擺舞只有6拍舞步,而Lindy Hop則是混合6拍舞步、8拍舞步和查爾斯頓。

下面我將針對台灣常見的搖擺舞風進行介紹,你會對各種風格有進一步的了解。

林迪舞 (Lindy Hop)

林迪舞原名為Lindy Hop,它是目前全世界最普及且受人喜愛的搖擺舞,如果你剛接觸搖擺舞並且不知道要學哪一種,我強力推薦先學林迪舞。

林迪舞的名字由來是由第一代Savoy Ballroom的傳奇舞者 – 矮喬治 斯諾登(Shorty George Snowdem)所創造,不過這個名字的創造過程倒是很隨便,當時記者訪問他在跳什麼舞?矮喬治就想了想隨口回一句Lindy Hop,而Lindy Hop這一名詞就這麼一直用到現在。

林迪舞在台北就有數個社團在開課,並且每週都有社團在舉辦舞會,因此你學完之後可以馬上到舞會實戰,真的是再理想不過了。

並且林迪舞學有一段時間後,當你到中國、日本、韓國、美國、歐洲或東南亞等國家旅遊,都可以在當地的大城市找到教林迪舞的團體,以及由他們所舉辦的舞會。

你可以早上走旅遊行程,晚上到當地的舞會跳舞,如果正準備要出國去旅行,可以參考免費好用的旅遊指南

另外,我之前有寫一篇關於林迪舞歷史與各個地區的風格差異的文章,如果你想對林迪舞有更深入的認識,這是很好的參考資源。

林迪舞發展歷史

林迪舞發展歷史也是曲折離奇,前面提過搖擺舞起源自1920年代,一直盛行到1940年代,這期間都是搖擺舞的黃金歲月,這段時期出現了無數位第一代和第二代Savoy Ballroom的傳奇舞者。新手可能不知道Savoy Ballroom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那個年代哈林區最厲害的林迪舞廳。

題外話,Savoy Ballroom中有一塊地方是高手舞者們的聚集地,這個地方就是大名鼎鼎的貓角(Cat’s Corner),它位在樂團舞台的左側,所以你會看到很多團體或活動會使用Savoy或Cat’s Corner來命名。

貓角(Cat's Corner)

前面提過的矮喬治就屬於第一代傳奇舞者,而你一定不能不知道的第二代舞者有法蘭基·曼寧(Frankie Manning)和諾馬·米勒(Norma Miller)。其中法蘭基·曼寧是把Lindy Hop推向另一個高峰的舞者,它開創了拋接技(Aerial Step)的玩法,讓林迪舞打開了新的格局。

法蘭基·曼寧、諾馬·米勒和其他第二代成員,以前有組過一個舞團名叫”Whitey’s Lindy Hoppers”,而他們最有名的一支舞就是1941年”Hellzapoppin”電影中的表演舞蹈

你可以在下面影片欣賞這支舞,那個年代電影可都是黑白畫面,但有幸這個時代的技術讓影片能夠添加色彩,也讓這支傳奇影片增添光彩。

後來大家都知道1940年到1945年發生了二次世界大戰,這時期有一種新的音樂類型Rock & Roll正在興起 ,於是Swing Jazz開始沒落,而Lindy Hop也就跟隨著一起被世人所淡忘。

直到大約上世紀80年代左右,有一群人發現了林迪舞,並且開始想要復興它,於是Lindy Hop的復興之路正式開啟,而當時有志復興的成員都以Hellzapoppin的電影片段為重要參考。

這群扛起復興大旗的成員找到原Whitey’s Lindy Hoppers舞者AI Minn學習,但後來身體健康狀況惡化,於是他推薦學生們去找同樣是Whitey’s Lindy Hoppers成員的Frankie Manning學習。

有趣的是一開始這群人找到Frankie Manning,他居然是在郵局上班,並且起初並沒有意願教授他們,但後來被學生跳舞時所啟發,於是決定出山幫助他最愛的Lindy Hop,推它一把並傳承下去。

回到現在,台灣自從林迪舞”進口”至今,大約有十幾年左右的時間。

從一開始跳舞人數只有小貓兩三隻,到七、八年前才開始有起色,並隨著當時搖擺台灣(Swing Taiwan)和Simply Swing開始授課,才開始緩慢的打開市場,真要說搖擺舞者的人數有小部分規模,也是近五年左右的事情了

畢竟台灣受中華文化影響的關係,相較於歐美而言對跳舞並不是那麼熱衷和放得開,因此直到今日搖擺舞在台灣依舊處於教育市場的階段。

根據個人不負責任的觀察統計,全台灣接觸過林迪舞的人口破萬人,每週持續有在跳舞的舞者人口,大約落在300到400人之間,因此老面孔還是占大多數。

與對岸中國相比,那裡目前也還在教育市場的階段,起步時間與台灣差不多,主要分佈在沿海大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和重慶等城市。

看到這你可能會問,那全世界林迪舞者有多少呢? 大概有幾十萬人吧。

光是亞洲,在各個國家的首都幾乎都有林迪舞的社團組織,其中亞洲目前林迪舞人口數量最多且實力最堅強的國家就是南韓。

據說學過林迪舞的舞者總人數多達十萬人,並且當地有非常多的團體在經營,如果想到韓國和正妹或歐爸跳舞, 那還不趕快來學林迪舞。 

林迪舞歌曲風格

對林迪舞有基本的認識後,我們來了解林迪舞的歌曲風格,畢竟舞蹈都是伴隨著歌曲而生。

林迪舞的舞蹈歌曲是爵士樂,但不是所有爵士樂都可以拿來跳林迪舞,真正能拿來跳林迪舞的音樂曲風被稱為”搖擺爵士樂“(或稱Swing Dance Music),如果你不知道搖擺爵士樂聽起來是什麼感覺,可以參考搖擺爵士樂介紹

搖擺爵士樂屬於美國1920年代到1940年代的流行音樂風格,當時是美國爵士大樂隊的鼎盛時期,而搖擺爵士樂最有名的地方是位於美國南方的新奧爾良(或稱紐澳良),為什麼要提到新奧爾良呢?

美國首都大家都知道在華盛頓特區,那美國乃至全世界的爵士樂之都,你一定要知道就在美國的新奧爾良。

我們來看一部由美國新奧爾良街頭藝人所帶來的表演影片,無論是樂隊或舞者的表演都非常精彩,你可能還注意到舞者和主唱不會同時一起表演,因為他們各自扮演這首歌不同的位置。

真可謂高手在民間,大概就是說這樣的表演。

林迪舞舞步與節拍

林迪舞以八拍舞步為核心,因為搖擺爵士樂對於舞者的耳朵來說剛好就是八拍為一組,但一直跳八拍舞步其實是一件很制式且乏味的事情。

因此除了八拍舞步外,林迪舞最特殊的地方在於它有六拍舞步,六拍這種拍子在其他舞蹈幾乎找不到,其它舞蹈通常都是以四拍、八拍或十二拍這樣的方式呈現,而這也是搖擺舞不同於其他舞蹈的特別之處。

那六拍為什麼會發明出來呢? 這跟舞步對應歌曲拍子和移動拍子的相對位置有關,這東西就比較深入且複雜,這邊就不去展開。

林迪舞舞步

林迪舞的八拍舞步完整跳法是長這樣”Step-Step-Triple Step-Step-Step-Triple Step”

而這個Triple Step照字面直翻就是有三個舞步,你可能會納悶這是什麼?

別急,我畫了張圖來解釋給你懂。假設把兩拍拆成四等份,然後把Triple Step擺在其中。

錯誤的方式是把Triple Step這三個舞步平均放在兩拍之中,而正確的方式則是把Triple Step拆解,第一腳對應第一個等份,第二等份時有個停頓,剩下兩個等份把剩下兩個腳步踩完。

林迪舞舞步解釋圖

當然,八拍舞步不是一定都長這樣,跳久以後框架是可以被打破的,但一開始初學都會建議你先照著制式框架練習。

下面有林迪舞基本步的教學供你參考學習。

林迪舞的音樂速度

林迪舞只要是搖擺爵士樂類型的歌曲,從慢到會睡著的慢歌,到快到會飛起來的快歌都能跳。

很慢的歌曲衍生出一種叫慢林迪(Slow Lindy)的分支,顧名思義就是專門拿來跳慢歌;而很快的歌曲則產生一種叫快林迪(Fast Lindy)的分支,反過來說就是專門拿來跳快歌。

它們的主要差異在於腳步,歌曲太慢踩一般Triple Step舞步會很彆扭;歌曲太快要踩完全部的舞步又太趕,因此以前的Lindy Hoppers,就將舞步做些微改良來對付這些不安份的歌曲。

台灣和韓國舞者的實力差距

2017年因緣際會來到韓國[email protected]表演,原本以為跟台灣一樣只是一般的舞會,但當天的舞會真的讓我大開眼界,來了許多韓國KLHC All Star Level的舞者,包含Nalla Kim、Rico、Andante…等。

撇開本來就很有名氣的舞者不說,韓國舞者的平均實力是真的很強,跟台灣舞者的平均水平毫無疑問完全不在同個檔次,在現場你可能隨便找一個舞者,就有機會把我電爆,即便是台灣目前程度最好的舞者,在韓國的舞會上也會瞬間變得很普通。

論兩個國家舞技派舞者的差異,台灣真的極度缺乏歐美一流舞者教授正確的基本功和概念,而韓國舞者的跳舞基本功之扎實,也著實另我非常震驚。

台灣有Advanced程度的舞者嗎?

台灣目前還沒有Advanced程度的舞者,你可能會大吃一驚說怎麼可能,但事實的確就是如此,台灣只有接近Advanced程度的舞者。

要確定有沒有Advanced程度的舞者,我們需要先來定義怎麼樣可以被稱為Advanced程度。就我個人的理解所有的領域都像一個金字塔,越往上面的人口越稀少,因此唯有經歷過許多大比賽淬煉的舞者才能被稱為Advanced程度。

要達到這個程度,你需要參加搖擺舞圈大家耳熟能詳、喊的出名字的大比賽,並進入那些比賽的Advanced Final,這樣才有資格自稱為Advanced程度,除此之外的Advanced程度舞者基本上都是自己喊爽的自嗨模式。

那麼什麼樣的比賽可以認證Advanced程度呢? 除了ILHC、KLHC、ESDC(這個到底還有沒有要辦…)之外,像Savoy Cup、The Snowball、Lindy Shock和Lindyfest等大比賽也都算在內,至於中國CLHC就比較像挑戰這些大舞台的前哨站,你可以透過這篇文章來了解Swing Dance國際知名比賽

當然我自己在國際上大概就是個屬於中級程度往高級程度邁進的舞者,而我相信台灣未來一定會出現不止一位能站上國際舞台,讓歐美和韓國舞者都喊的出名字來的台灣頂尖舞者。

常聽到Lindy Hopper這麼名詞嗎?

Lindy Hopper是指熱愛林迪舞的舞者,對自己或他人的稱呼。

因此只要你開始學習林迪舞,那怕只會基本步也沒關係,毫無疑問你就正式成為Lindy Hoopers的一員啦。

查爾斯頓 (Charleston)

查爾斯頓的原名為Charleston,它是一種輕快、活潑的搖擺舞,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I Charleston Taipei”的表演,如果沒有建議你可以先觀看,下面由Naughty Swing號召拍攝的活動影片,你會對查爾斯頓有初步的了解。

查爾斯頓就如同為快歌而誕生在這個世界上,每跳完一首歌總感覺像做完有氧運動一樣。

當然學習與練習查爾斯頓的過程肯定很累,但只要一個字就會讓你忘記疲勞,那就是”帥”。

我們再來看一部有關查爾斯頓的影片,這是一場查爾斯頓的比賽,你可以從中看到這種舞風的狂野。

查爾斯頓與林迪舞的差異

查爾斯頓舞與林迪舞幾乎可以說是同時抵達台灣,這兩者有著共生共存的關係,因此我常戲稱它們叫”夫妻舞”,為什麼呢?

你看兩種不同搖擺舞風就像兩個獨立個體一樣,但彼此之間卻可以互相搭配,並且能靈活切換使用,你不覺得跟夫妻很像嗎?

好啦,上一段其實是廢話,其實能夠將兩種舞風串連起來,最關鍵的因素在於查爾斯頓和林迪舞,兩者的基本功完全一模一樣,只差在腳步上的不同,所以這兩種看似不同的搖擺舞風才能靈活的切換自如。

查爾斯頓的舞步節拍

查爾斯頓與林迪舞都有六拍與八拍的舞步,不過查爾斯頓的六拍舞步使用機率趨近於零,通常只有學習階段才會用到,真正跳舞時幾乎不會去使用,除非要做特殊動作,或有特殊需求才有機會讓它登場,例如六拍查爾斯頓Swing Out。

兩種不同的查爾斯頓舞步

查爾斯頓本身分為1920年代和1940年代兩種舞步,這兩種舞步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簡單來說,1920年代的舞步就如同走路一樣;而1940年代的舞步則類似踢腿,但不是用甩的踢腿,而是有控制收放,腳沒打直鎖死的踢腿。

如果有看過大亨小傳的電影,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電影中,有多個場景都有演員在跳舞。電影中演員們跳的舞正是查爾斯頓。

那麼劇中的舞風究竟是哪一種呢? 答案是1920年代的查爾斯頓,有空你可以回去重溫這部電影,順便觀察這些演員的舞蹈。

Solo Jazz

Solo Jazz 是搖擺舞者一定會接觸的舞風,它最常見於即興表演、單人排舞跟團體排舞。 除此之外,爵士獨舞不像街舞只能作為個體表演,學習爵士獨舞最棒的地方在於,除了能夠單獨使用之外,你還可以把這些舞步融入進其他搖擺舞中。 你會看到許多林迪舞者將爵士獨舞的舞步,混入到八拍或六拍的舞步當中,並且還非常頻繁。

光看文字說明一定很難理解,所以我準備了一部影片,讓你了解自己是不是喜歡這樣的舞風。

也許看完你會說這個好像很難欸,如果我不想學爵士獨舞可以嗎?

當然可以,不想學沒人能勉強你學,但依我個人的經驗可以告訴你,搖擺舞跳到一定程度後,大多數的搖擺舞者都會回過頭來,補強爵士獨舞的舞步,你不一定要練到很強,但至少要達到夠用的程度,如果你有興趣了解搖擺舞的學習曲線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學習爵士獨舞有哪些好處呢?

  1. 能幫助你進行肢體開發,協助身體適應往後更高難度動作的挑戰。
  2. 將舞步加入林迪舞或查爾斯頓中,讓同樣的動作因腳步不同,看起來像全新的動作。

布魯斯 (Blues)

相較於林迪舞開朗、歡樂的感覺,布魯斯給人一種相對緩慢、優雅、悲傷、浪漫的氛圍。

布魯斯的歌曲本身偏慢,有時候甚至會到有一點點煽情的程度,舞伴之間可能會很貼近,但可以自己控制距離,如果你沒跳過社交舞你會感覺有點害羞的程度。

與林迪舞、查爾斯頓舞和巴爾博亞相比,布魯斯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是上律動,而其它三種則屬於下律動。

查爾斯頓時常會與Fast Lindy交叉使用,而布魯斯舞則時常會與Slow Lindy一起使用。

我個人不那麼的喜愛跳布魯斯,原因不完全是出在舞風本身,而是它是上律動。學一個月我都切換不過來,索性就不想學了,也因此就沒有特別去認真研究布魯斯。

別笑,林迪舞跳久習慣下律動就知道超難改,除非你原本就是街舞出身(街舞也是上律動)。雖然我並不喜歡布魯斯,但我還是鼓勵大家去嘗試看看,說不定比起林迪舞,你會更喜歡布魯斯。

題外話,傳說布魯斯舞發展的原因是在酒吧都放慢歌,跳著跳著就衍生出這樣的舞風,下面是布魯斯的比賽供你參考。

巴爾博亞 (Balboa)

巴爾博亞是我秉棄布魯斯後,選擇學習的新舞風。

關於巴爾博亞的由來,作者聽過兩種版本。第一種跟布魯斯一樣發生在酒館舞池,因為舞池很小、很擠,無法像林迪舞或查爾斯頓使用很大的空間。因此舞者們在僅存有限的空間發明出巴爾博亞。

另一個版本在海邊,一群舞者在一塊很小的漂流木板上跳舞,因此發展出巴爾博亞,不管是哪個版本注意到一個重點了嗎?

那就是巴爾博亞的腳步很小,厲害的巴爾博亞舞者可以在很小的空間就能盡情的跳舞。

另外,要澄清一個觀念關於巴爾博亞拿來跳快歌,這樣說沒有錯但只對一半,其實慢歌巴爾博亞也可以跳。

其實相比於布魯斯我還是比較喜歡跳巴爾博亞,不過通常只有連查爾斯頓都不能處理的快歌才會把它搬出來。

它的特點就是很貼、腳步碎而快,有多貼呢? 兩個舞者右胸貼右胸,你覺得貼不貼? 當然還有一種沒有這麼貼的姿勢,這邊就不贅述。

當然,這也是許多人排斥學巴爾博亞的主要原因之一,畢竟台灣文化比較沒有這麼能接受這樣的情況。

因此目前台灣跳巴爾博亞的舞者,絕大多數都是林迪舞跳一段時間後,才開始轉來學巴爾博亞,因為得先真的是跳舞才來學這種舞風。

這也是巴爾博亞在台灣推廣沒辦法像林迪舞順利的原因,總之喜歡就喜歡,不喜歡就不喜歡,就跟哈密瓜一樣,有個哈味。如果看完下面影片對巴爾博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Balboa Taipei

台灣搖擺舞現況

目前台灣整個搖擺舞圈中,台北毫無疑問是其中發展最鼎盛、舞者人口數最多和舞者平均程度最高的城市。

當然除了台北之外,其他地區像新竹台中台南高雄也都有Swing Dance的推廣團體。

台北搖擺舞團體資訊

首先,要感謝搖擺舞的熱心朋友創建YourSwing平台,整理一整個星期台北搖擺舞的舞會地點,推薦可以加入我的最愛方便之後查詢。

台北搖擺舞推廣團體與台灣部落格

在了解台北搖擺舞舞會地點之後,接著將向你介紹台北目前有哪些搖擺舞推廣團體。

目前台北主要有5個搖擺舞團體,分別是搖擺台灣(Swing Taiwan)大蘋果(Big Apple)Switch TaipeiSmile SwingJill和老大(JF Swing)頑皮搖擺(Naughty Swing)

以前曾經存在但後來歇業的團體有陽明搖擺(YM Swing)、Simply Swing、搖擺航空(Swing Airline)和林迪愛倫(Lindy Island)。

而台灣搖擺舞的部落格則主要有兩個,分別是Kiss & TellThe Swing Story(就是本站)。

台北搖擺舞團體有推薦的嗎?

在搞懂台北有哪些團體之後,不管是哪個團體,相信只要你是喜歡搖擺舞的朋友,每個團體都會很歡迎你。

至於要選則哪個舞蹈教室,我本身沒有在經營任何與搖擺舞相關的團體,因此立場絕對是中立的。雖然沒辦法做到絕對客觀,但相對客觀還是沒問題的。

如果你跳舞的目的是社交和體驗跳舞氣氛,那麼搖擺台灣(Swing Taiwan)會是你最好的選擇,因為這是它們的核心價值和話術包裝。

但如果你認為未來有機會往舞技派邁進,那麼你可以考慮去其他的團體,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離家近,畢竟上課都是在下班後,上完課還要坐大老遠的車,光想都覺得煩。

如果我未來想用搖擺舞創業有機會嗎?

當然有機會,如果你學一年之後發現自己真的熱愛它,並想以它為終生事業,似乎沒有什麼理由能阻擋你。

但有些話要先說在前頭,搖擺舞這個利基市場太小,且台灣沒有強盛的跳舞風氣,再加上跳舞本身不是人類的剛性需求,因此要在這個領域創業並成為賺大錢的公司或企業家很難,最多只能成為自體戶或工作室。

因為你很難建立系統,並讓這個系統自動運作,你有時候還是必須得親自下去教,畢竟處理人(教師)是最麻煩的,當然前期絕對都是得要你自己親自下去教。

而且搖擺舞很難批量化複製,畢竟一位老師要能教新手班最少要先跳一年,也因為這一點使搖擺舞從以前到現在都只是我的興趣,重來沒想過要真正用這個領域去創業。而且當興趣變成職業,你對它的喜愛很容易會變味道,這是我所不希望看到的。

其實這個行業的獲利能力很好去計算,搖擺舞就是舞蹈教室,不管別人怎麼用社交體驗包裝、怎麼洗它具備什麼神奇功能,但它的本質打死不變就是舞蹈教室。

算法很簡單,你只要看各個團體的班級合照,點個人頭 x 每個月1600元的學費 x 幾個班,就能很快推出這個行業的總月營收,接著你把場地費和師資費的成本扣掉,最終就是你可以賺到的淨現金流。

舉例假設你的生意超好,每個月能招滿10個班,每個班都是20人,那麼你一個月的總營業額就是10班 x 20人 x 1600元=32萬。

接著我們來算成本,場地費一天3小時兩班共2000元 x 5天x 4週=4萬,師資假設一對老師2000元 x 10班 x 4週 =8萬,32萬-12萬=20萬,這就是你的淨收入? 才怪,別忘了營收20萬以上是要開發票報稅的,所以扣掉5%營業稅1.6萬,你的真正淨收入是18.6萬。

目前台北業績最好的團體,是所有裡面最商業化的一個,主要以有氧、社交和聯誼等方式來包裝搖擺舞,它的創辦人也是所有團體中數一數二有良好業務開發能力的一位,因此幾乎所有接觸搖擺舞的新手都先流到那邊。

但因為該團體教出來學生的基本功,就普遍…….,因此很多學生在初期學完之後,如果想繼續精進就會流向其他搖擺舞團體。

接著我來說明在這個行業創業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1. 業務能力或行銷能力
  2. 一定程度的搖擺舞功力
  3. Swing Dance教學熱情
  4. 租個場地
  5. 找個地方辦微體驗

如果你有業務或行銷能力,不管在任何行業都可以保你的公司死不了,活的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

接著你至少需要學習搖擺舞一年以上,並且把這些動作都練的非常熟,你不需要教多高程度的班級,你鎖定在完全沒學過的人身上,這領域正因為是在教育市場,因此你更有機會招收到新人,而且很多縣市都還沒有開發。

再來,你會發現這個行業的構成很簡單,只要租個教室和有老師就可以開始營業,所以只要你有業務或行銷能力,你就可以自己開業。

但這也代表你未來旗下的老師也可以這麼幹,所以老師只要稍微有一點野心根本留不住,它可以很快另外開一間舞蹈教室跟你競爭,而且這一行業很適合兼職做,因為你的學員也都是晚上或假日才能上課居多。

再來就是台灣搖擺舞教室的收費超極不合理的貴,你去看歐美收費折合台幣一堂大約300元,例如國外有名的Uptown Swing (上課時間1小時15分鐘),可是台灣一堂卻收到400-500元。

歐美的物價比台灣高,可是Swing Dance課程費用卻比台灣便宜,你知道這代表什麼嗎? 就是台灣很多肥羊可以宰,以及價錢太高不太利於推廣Swing Dance。人家Uptown Swing美國(原產地)收你一堂300元,進口到台灣馬上賣你400元(而且還不是原裝的)。

只要打出搖擺舞是社交舞可以聯誼交朋友,馬上就可以把價錢往上報,但國外真正的搖擺舞推廣團體,沒有人會拿它來辦聯誼。

我希望如果你未來用搖擺舞創業,請不要把它發展成聯誼工具,真正熱愛搖擺舞的人是不會這樣搞的,只有把搖擺舞當商業工具的人,才會把它與聯誼去做結合,好好教Swing Dance的基本功、分享搖擺舞的歷史,完全憑真本事賺錢,是不會有人說你任何閒話的。

再來是Swing Dance老師的時薪太低,你收費比歐美貴時薪給那麼低完全不合理,現在老師時薪大概給200-300元,好一點就是給500元。

而且老師養成要很長時間,我覺得搖擺舞團體給一位有經驗的老師一小時沒到1000元,你真的不用去教,完全是在浪費時間,光備課一小時、教學一小時,你的每堂總工時就是兩個小時。

1000元除以兩小時,等於你只有時薪500元,時薪500只差不多接近家教的時薪,如果更低你真的不用浪費時間去教,趕快去開另外一間Swing Dance教室,真的不騙你把學員招起來,你就可以拿到同樣的獲利。

可能各搖擺舞團體負責人會告訴你,我們希望找的老師是對分享Swing Dance有熱情的人,可是熱情不能當飯吃阿,當你熱情被磨光之後,你還剩下什麼? 這就是很現實的問題。這些都是老闆的話術,為的就是要你笨笨的打工,錢都進老闆口袋,你只能領到打工費。

所以我說只要你有一點點野心,並且想靠教Swing Dance來創業或賺取業外收入的話,直接開始經營一家新的舞蹈教室,絕對比你賺那微薄的教舞打工費要划算,而且風險也不高,班照上,你招到學生人數足夠開班再去租場地就好了。

再者,搖擺舞真的沒有什麼品牌可言,所以完全沒有先來的先贏這種道理,你後面進來還是很有機會。如果你真的有心從事搖擺舞教學,那麼這些建議可以指引你一個方向。

 

做生意這兩年的小小心得

上面有提到做Swing Dance舞蹈教室生意的可行性,如果只教初中級我也能來開班授課,其實有跳舞的很多人都可以啦,實力有個5、6分教實力1分基本上都不會有什麼問題。

以前我還在幫別人教課,我的確是有評估過到底要不要出來做這個,但是拆解幾個行業的商業模式後,我覺得另一個行業天花板高很多,而且當系統建起來也會更輕鬆、更好做,所以我選擇做其他行業,對於Swing Dance的愛也不會變質。

從2019年離職開始做生意到現在也過了兩年半,差不多是在疫情發生前半年。自從疫情發生以來這兩年許多實體產業都很慘,不過也是有賺錢的,但大多數都是差不多損益兩平或虧損收攤,我認識的朋友和朋友的朋友的店都收了,但收攤也不見得是壞事,至少保留子彈,以後還能東山再起。

其實現在很多實體店家都是要死不活的在拖著,但如果你能夠轉型成功,那也是你的能力本事夠強,恭喜你。不過基本上我是不建議疫情期間投入去做實體店。

疫情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結束,台灣的運氣和防疫算是真的不錯,國外都不知道爆發幾波了,歐姆龍變種病毒還能擋這麼久,也有聽說它逐漸流感化,可能是終結疫情的機會,但誰知道呢?希望別再禁止內用,不然可能又要再倒一波實體店。

我是做網路生意,所以沒什麼影響,但要說有吃到紅利倒也沒吃到多少,真的賺的都是賣日常生活用品或防疫用品的賺爆,當然製造業、航運業和科技業這兩年也是賺翻,有投資股票的應該也都有發筆小財。

我做生意第一年幾乎都在摸索,雖然原本就有在接觸網路行銷和經營網站,但要從業餘變成職業的這個過程還是喝了一段時期的西北風,總共失敗超過10個網站以上,包含這個網站其實以賺錢角度來說也是失敗的,只是The Swing Story是我的第一個網站,而且這個網站有達到我想要幫助新手的目的,所以它具備其他方面的價值,因此一直捨不得把它收掉,不然以其他不賺錢的網站早就被我收掉了。

第一年結束時的月收入比我離職時的薪水還少,每月收入平均只能養活自己居多。我人生最後一次當打工仔的薪水是$45,000(年薪差不多就是60萬),而做生意第一年每天都工作10小時起跳,壓力大、失眠、胃痛也是常有的事,但原本不屬於你的,想要獲得就需要付出相對應的代價。

第二年就開始穩定成長,並且開始能一個一個幹掉前面的競爭對手,然後開始外包請人來做,把自己從勞力工作中解放出來,接著就是一直想怎麼能夠讓生意再大一點。

其實有在經營網站的就知道,網站流量要起來最重要的是SEO,而網站的商業壁壘就是時間,你的網站只要努力經營,別人要追上你就要花很多時間和資源,而這個時間都是以至少兩三年為單位。

更何況當你請人組成小團隊,業餘和個體戶基本上就毫無勝算可言了,所以先進來、先佔位很有優勢,只要不擺爛基本上就會持續穩定成長,直到達到台灣市場的極限,當然你也可以去做其他國家的市場。

而且經營網站當你搞懂遊戲規則以後,你會發現它是可以複製成功經驗的,我現在手上就同時經營好幾個網站,並且都在讓它們繼續長大。

上圖那個網站的GA數據就是一個月Session(工作階段)30萬,Pageview 85萬,不過一般我都是看工作階段。目前也在請人用Next.js框架寫程式做功能性網站,未來預計還要做一個簡單一點的SaaS,總之就一步一步來。

我比較喜歡能夠批量複製的東西,其實大多數老闆也都比較喜歡這種,這也是為什麼火鍋店、飲料店品牌這麼多,因為不需要”廚師”,所以SOP建起來就能快速複製。就像Swing Dance,好的老師不能快速複製,而且又很容易受制於人,這其實也是我在考慮商業模式時不選Swing Dance的原因之一。

我是不做個人品牌的,因為以後養大到一個月一百萬、兩百萬的網站,如果有人出個好價錢,我可以考慮把它賣掉,但如果出那種巴辣價當然就自己留著賺穩定現金流。沒有人會買個人品牌的,所以你在創業時,要不要做個人品牌自己多想想。

不過網站名稱我把它遮起來,因為疫情也不少人會跑來經營網站,所以很多人看我網站經營不錯就想來抄我的模式,但我都有在做關鍵字排名追蹤,只要有關鍵字排名掉,我就會去看怎麼回事,所以很快就能發現競爭對手,然後就是用方法直接把競爭對手做掉,雖然沒辦法讓它們完全被消滅,但是排名都直接搶回來,還讓它們流量直接掉一大截。

不過打擊對手是真的很花時間,與其這樣不如低調點把時間多花在經營網站上,對我的收益比較有幫助,雖然之後肯定還會有人再進來競爭,也肯定還是會被我再幹掉,但少一個人來競爭,我就能少做一點無用功。

經營網站就跟種樹一樣,種一顆種子下去,不要幻想它半年、一年就會有什麼收穫,但是努力經營個三、五年,自然就會看到豐碩的果實。當然如果你方法沒用對,你做十年也起不來。

只是這個社會上大多數人都很浮躁,都喜歡投機賺快錢,當然你能賺到投機錢,那也是你有本事,我是覺得我沒那個命,人生劇本也不是那樣寫,所以比較喜歡穩著來。

總之,在疫情完全結束之前,你基本上也不能隨處亂跑,不如就用這段時間好好規劃和好好做事,反正大家都一起在這島上坐牢,也不能出國去玩,這樣至少疫情結束時,你的事業能建立起系統,讓系統自動運作,每天管理員工的時間也就會降低許多,可能一天就遠端管理1-2個小時,到時候疫情一結束就能出國去玩,然後遠程監工出張嘴(賊笑)。

最後,再雞婆多嘴說幾句,做生意盡量選天花板高一點,可以靠累積建立門檻,讓競爭者即便要進來,也要花很多時間和資源才能追趕上你的行業,不然以台灣人做生意的尿性,基本上是看誰做得好旁邊就開一堆,然後大家一起死。

如果你覺得你跟我一樣沒有賺投機財的命,走長期投資主義持續經營、穩定獲利,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還有就是你做生意,哪怕資質在怎麼愚鈍,5年內至少”單人月淨獲利”平均要大於10萬,如果是夫妻一起做就是要至少20萬,不然我覺得這生意真的是在做辛酸的,我是已經超過了,所以才可以輕鬆講這種話。

畢竟作為老闆你承擔遠比打工仔更高的風險,然後賺得只比打工仔多一點,那不如收一收回去上班,至少能有周末生活,不會像有些老闆周末還是必須得顧店,其實很多路邊上的店,可能一個月扣完人事、房租、水電就賺個幾萬塊,只是一般我們都只會去注意那一個月賺幾十萬的店,而忽略其實一個月賺幾萬塊的店也是佔很大的比例,很多老闆其實就只是賺一份薪水錢而已。

只是當你變回打工仔就沒資格抱怨貧窮就是了,資本主義的遊戲規則是”影響人數 x 單位價值 = 你的收入”,而你的收入等於你這個人貢獻給這個社會的價值,這套在各行各業幾乎都適用,但前提是要合法,別去做害人的事情。

加油吧,祝你做生意成功,希望疫情結束的這一天早日到來。